理想與現實

早前澳洲國際大學教授阿斯皮諾爾曾比較印尼和我國的選舉,他指出,馬來西亞選舉相對下更加不自由、不公平,但大馬人對民主政治的狂熱卻更勝於相對民主的印尼。他描述:「(505大選前)黨領袖和競選者、媒體、一般百姓都不斷申明,這是國家的生死關頭」。

他指出,大馬政黨更制度化、和政府更加密不可分,政黨比較針對特定社群宣傳,因此群眾更相信選舉能帶來改變。但當然,印尼民眾相信對民主機制運行也比較習以為常,要興奮也很難。對印尼人來說,政黨對課題的立場決定了他們的支持率。

與此相反,泰國人則比我們還要對政治狂熱。塔辛就任首相是十多年前的事,但他釋放的民粹力量一發不可收拾。塔辛上任後,農民、勞動階層首次發現手中選票的力量,至今依然在和精英階級展開一場又一場時而血腥的拉鋸戰。

塔辛究竟並非真正關心貧苦人士,甚至是通過維持社會不平等保留支持率。他的貪腐也是公認的事實。不過泰國農民普遍認為,「相比其他貪官,塔辛至少是個為我們做事情的貪官」。他們依然將一切期望交在塔辛家族身上。

這些當然都不是理想政府的例子。它們都在艱難轉折的之前、之中、之後,民眾都做出了相當無奈的選擇。

我國未達各黨可互相制衡的局面。因此人們也付諸太多期望於未當選的黨和人,期望他們中有一些道德上完美無暇,容不得這個美夢遭打破。

當然我們有必要去監督任何黨派政客的操守,持續樹立清廉政治之風,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制度和政策、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現實地要求政客無慾無我,不如先通過推動完善制度,確保系統可以有效限制濫權,我們離那裡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至於政客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我想我寧願相信一名有節制、誠實公開地滿足私欲的政客(如果工作表現良好),多於顯然作秀的「道德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