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浪費

每天有8億500萬人在餓肚子。但我們浪費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食物。

農曆新年前不久,《國家地理》雜誌在Instagram放一張照片,顯示工人處理年柑。配文說:不完美的通通丟掉。「不完美」是說賣相不好,這些柑可以吃,味道也沒差,只是皮上有斑點、色澤不美,或形狀不夠圓。

農曆新年是容易浪費食物的季節。我看報紙說,華人宴席的10道菜當中,就有百分之三十成了剩食,相等於3道菜進了垃圾桶。我們可以互相祝賀財富「年年有餘」,但浪費食物的文化是應該改了。

同一則報道說,吉隆坡人每天浪費3千噸的食物。我去過PJ某麻麻檔,食物大份又便宜,但很多食客吃了一半就拍拍屁股走人,一個人的殘餚餵得飽兩個人。每次去麥當勞,看到無人的桌子上一堆吃剩的薯條和漢堡包。有時流浪漢會收集吃剩的快餐,但大部份時候,服務員會很快地清理桌子,並把這些食物統統丟掉。

這是富裕得讓人無感的年代。我們不只在外面這樣。冰箱是為了不要浪費多餘的食材,可是多虧這個發明,我們常買太多菜「以防萬一」,結果在冰箱裡放到不能再吃。《國家地理》說,人們浪費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糧食熱量和一半的糧食總重量。這些浪費發生在家庭、餐廳或超市,有些糧食則是還沒流出市場就已經損壞或丟掉。

我們不只浪費食物。一家慈善機構的民調顯示,大部分英國婦女買了衣服後,穿不到七次就丟掉或冷藏起來。就算在大馬,禮服和婚紗一般買了只穿一次。美國人平均一年買七雙鞋子。

其實今天的衣服和食物很便宜,便宜得不合理。我們要買房子供車,要打油,要買一堆不重要的東西,所以覺得辛苦。但在資本主義還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的錢幾乎都用來買糧食,今天很多貧窮地區也還是那樣。

(便宜並非指表面上的價錢。以前一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現在十塊錢都未必買到。但現在人們賺更多錢。就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整體上我們的購買能力還是有增無減。)

因為工業、科技發展和全球化,商家把成本壓得很低。我們今天不談血汗工廠好壞,但大規模生產的廉價產品沒有解決大多人的衣食住行。我們生產了一堆便宜貨,反而教會中產階級「用了就丟」。為了滿足浪費的我們,工廠又生產了更多便宜貨。消費能製造工作機會,經濟增長惠及每個階層的人,但地球資源有限,我們還能有效率一些。

現在市面上很多廉價衣服。因為便宜,我們買衣服時就不多想了,不知不覺就買了一堆。如果一件衣服幾百塊,人們掏腰包前都會三思而後行,只買喜歡的衣服。這不是說我們不該生產便宜的衣服——為了窮人都好——也不是說我們只該買昂貴的東西。但我們需要調整心態。如果有能力,可以儘量選品質好和不易過時的東西。我們買東西前也該預先計畫,想好好買什麼才出門,只買購物單上的東西,不要逛街看到大減價就隨手買了下來。

我們擔心地球有一天餵不飽日益膨脹的人口。但《國家地理》說,如果每個人能做出一些基本的改變,例如改變飲食結構和減少食物浪費,就有可能讓全球的糧食供給增加一倍以上。這些都是每天可以貫徹的習慣。我們平時可以減少餐點分量、多吃剩菜、只買需要的食物。在外面點單時要先自量,東西吃不完不要留在桌子上,盡可能打包給流浪漢。

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很多食物被丟掉不是因為不能吃,而是因為不好看。但這些東西不只可以吃,味道上也沒差。日本小說《佐賀的超級阿嬤》中,貧窮但樂觀的阿嬤經常到流經菜市場的河流,打撈因為賣相不佳而丟進河裡的蔬果:「尾端岔開的蘿蔔,切塊煮起來味道一樣;彎曲的小黃瓜切絲用鹽拌過後味道也都相同。」

我們買食物時都會注意的消費期限。但過了消費期限的食物不是壞掉,是「不能保證最好的味道」而已。還沒爛就可以吃,反正現在有冰箱。可是現在是消費者大完的時代,很多明明可以吃的東西(包括放久了的麵包、長得不好看的蔬果)都不得不下架,一來是人們不肯買,二來是人們看到會生氣,覺得「不尊敬消費者」。當人們期待每一顆蘋果都長得一模一樣,完美無瑕,市場自然會努力滿足那樣不合理的標準。

我們要清楚自己具體上需要多少,不管是為了省錢還是減少浪費都好。以衣服而言,我們需要每一次酒宴都穿得不一樣嗎?逛街需要漂漂亮亮嗎?其實別人很少會注意到我們,更不會注意到我們穿什麼衣服。以食物而言,我們應該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在感覺到飽以前就應該放下筷子。我們需要習慣分享,如果街上每戶人口都有一台剪草機,那還不是浪費嗎。說到底,世界的很多問題可以從我們調整心態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