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魚翅有何意義?
近年,不少名人、團體、企業大力提倡抵制食用魚翅。反食魚翅思潮也在我們年輕一代間開始流行,很多年輕伴侶更堅持選擇不供應魚翅的酒樓辦婚禮。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指捕殺鯊魚殘忍其實相當虛偽。屠殺雞鴨牛羊就很人道嗎?要說捕殺鯊魚殘忍,儘管成立,也確實難讓每一個人信服。
而且,不配合他人(尤其長輩)的面子,往往被認為不敬,不少人更宣稱反對魚翅是歧視中華文化哩!反正如我父母說的,鯊魚都死了擺在桌上了,不吃不是更浪費嗎?這種象徵性動作,又有甚麼意義可言?
對我而言,食用魚翅更不可寬恕的是它的浪費、多餘。殘忍是一回事,為了滿足面子而毫無節制、道理的殘忍更不應該。食用魚翅並非為了填飽肚子、滿足口腹之欲(魚翅本無味),純粹是被挖空了內容的形式。
古代中國人看重社會階級,如君臣關係。技術未發達前,魚翅、熊掌等是要辛苦冒著危險才能得到的食材,故要留給統治階級食用。「天子」通過刻意的奢侈、浪費,彰顯與眾不同身份。所以鯊魚只吃魚翅,熊只吃熊掌。這是統治術,是社會不平等的極端表現。
所謂魚翅「文化」是19世紀才開始興起。隨著中產階級崛起,更多人有金錢能力去滿足當「皇族」的虛榮。這是社會平等嗎?還是剝奪的人數增加了。魚翅「文化」普及後,人們開始濫殺鯊魚,嚴重影響生態平衡。
一名澳洲網民說得好:「為了必要的理由放棄所珍視的事物,是普世的理念,這方面沒有所謂的文化特權……而且,放棄了不代表那就不再是你的文化。」
公開抵制魚翅,雖然沒法改變甚麼,卻能讓更多人思考問題的是非對錯。
我多年前也面對父母的取笑、不解。過了兩三年,隨著更多親戚對我的立場感到好奇,這件事情在酒宴上開始得到大家的討論。有了討論,就有了思考,少了無知的問心無愧。
要改變現狀,往往只需要每個人堅持原則多一些,就算沒有多少人在乎你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