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請華人」
10 February 2017
朋友在WhatsApp群組分享一張照片,顯示一個馬來女子在社交媒體上抱怨。
那女子寫到,本地很多公司請人都要求面試者要會講華語。她覺得那對不會華語的人不公平。
分享帖子的朋友不屑地講,抱怨語文歧視不如學中文給自己增值。他也為了事業搞好自己的英文。既然中文有市場,有上進心的人就不是抱怨,而是主動學多一個語言。
另一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看了說,他見過很多公司不想請馬來人和印度人,但不敢明講只請華人。所以規定面試者要會講華語,讓友族應徵者知難而退。那個HR朋友說,就算會講中文的馬來人前來,面試官也會找藉口把她打發掉。
不是所有公司都是因為種族歧視。有些公司做華人生意多,員工會講華語有幫助。但純粹出於對其他種族的偏見只請華人的做法,在大馬似乎很常見。
例如上一陣子,美體小舖本地一家分行在招聘通告上寫著Chinese only,令很多馬來網民生氣。(該公司已經道歉,說不認同分行做法。)好玩的是,那不久前麥當勞的清真蛋糕規定在華社鬧到沸沸揚揚,很多華人講要杯葛「歧視非穆斯林」的麥當勞。可是很少華人關心或批評美體小舖涉嫌歧視非華人的事情。
這種事發生了很多次。前年劉蝶廣場騷亂,凸顯了一些馬來人對華人壟斷特定行業的不滿。他們覺得華人阻斷馬來人做生意的機會,還剝削馬來人消費者。就像本週豬毛事件讓一些華人更確信馬來人都是心胸狹隘的宗教狂熱份子,美體小舖那「只請華人」的通告也讓一些馬來人更確信華人都是傲慢的種族沙文主義者、黨同伐異的經濟掠奪者。
這是雙重標準,馬來社會不見得準備好放棄土著經濟政策、種族特權與種族固打。與此同時,我們華人一天到晚抱怨遭到歧視,然後口口聲聲反種族主義,但自己又覺得馬來人和印度人都好吃懶做,聽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類的口號還會跟著起舞。看來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反對的歧視和種族主義是什麼意思。
回到上面WhatsApp的對話,我兩個朋友講的話都沒錯。
如第一個朋友所說,不管華人馬來人,我們確實應該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包括學有用的語文。從做人哲學來看,少抱怨、多上進是值得學的態度。
可是,從關懷別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必須正視職場上種族歧視的存在。
我們難免抗議:明明政策都幫馬來人、歧視華人,怎麼說成是華人歧視馬來人了?就算我們有歧視馬來人,華人面對的歧視不是比較嚴重嗎?關於這點,不要急躁,先看另一個例子。
在上述對話的同一天下午,我跟女友正巧討論到男女平權。
從客觀角度來看,女人比較吃虧。男女平權至今遙不可及。一般家庭都是女人為家人犧牲事業。在職場和政壇,女人的成就還是和能力不成正比,需要比男人努力。女人也較常成為犯罪的受害者。
可是,這一切困難思想再開放的男人懂了都未必能體會。很多男人只看到女人要求多多。一部分女人的態度也影響了男人對「男女平等」的信心。例如,有些女人在爭取男女平等的同時,還指望男人很有紳士風度地處處禮讓。也難怪有男人諷刺:「女人應得和男人一樣的待遇,除了當女人得到比較好的待遇時」。
另一方面,一些女權主義者常講「男人都是潛在強姦犯」之類的,說得好像只有女人善良勇敢、男人都是卑鄙的生物。這種言行讓很多本來同情女人的男人厭煩,甚至擔心一旦女人得逞,會是對男人不利的新霸權。
問題是就算一些男人這麼覺得,女人整體上遭到壓迫還是鐵一般的事實。可是如果女人要男女平等,就該考慮放棄那一點女士優先特權(當然,孕婦和老婦必須得到禮讓),也必須把男人視為和女人攜手建設社會的夥伴,而不是「天下男人是壞蛋蠢材」。這社會是男人和女人共享。很多男人有時也會幫女人,就好像男人常需要女人幫忙一樣。
我們需要合作,更不可能無視對方的意願,不應該關係惡劣。
整天比較誰遭到更多歧視或比較有本事,雖然我們心理得到滿足,但只會讓情況更糟。同樣道理適用於大馬華人。很多馬來人看不見自己有優勢,特別是當傳說中的特權只讓一部分有錢有地位的馬來人得到好處。他們只見華人企業不請馬來人,看見華人越來越多要求。
如果既得利益群體相信我們想把他們推翻、壓在下面,他們會不惜一切阻止我們成功。就像美國白人選出了特朗普,馬來社會也會支持伊斯蘭宗教治國,來鞏固自己在這個國家的地位,確保非穆斯林永遠做二等公民。他們是多數,我們是少數。但如果我們談得來,同意一起解決雙方都面對的問題,那他們將不再站在我們的對面,甚至把我們視為理應得到平等待遇的戰友。
我在康納曼的《快思慢想》讀到,人一種普遍的認知偏誤是只看見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別人在我們背後做的事情,或所承擔的辛苦,我們一無所知。
我們覺得自己犧牲很大時,其他人也覺得他們付出太多、讓了很多步。這種心理作用讓很多夫妻不和,讓辦公室裡關係緊繃,我想也影響著族群之間的關係。其實大家都不好過。把自己的辛苦歸咎於其他人,不如大家一起解決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