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臉書的看法

過去兩年多內,我有一兩次特地開臉書帳戶聯絡一些人,聯絡上後又關掉帳戶。除此以外,我大多時候都沒有臉書帳戶。

對很多人而言,例如小生意和活動人士,臉書是個很重要的溝通平台。臉書上不分貴賤,不管你是巴菲特、人權鬥士還是賣椰漿飯的,都可以在臉書發表東西。

但我想,大多人是習慣了從臉書上知道一切,才覺得離不開臉書。當朋友X在臉書上宣佈脫離單身、親戚K在臉書上宣佈升職,而且大家都是因為臉書知道,我們會怕錯過消息。久而久之,我們從主動關心他人變成被動關心,每天讀到這些人的消息,卻不知不覺就一年沒打電話給對方了。我們每天花時間關注他人的profile,自以為還認識對方,事實上對方已經不太記得你。

更何況,你不會在臉書上看到那些真正重要的消息。人們需要關心時不會在臉書上公開。如果你的朋友遇上挫折,她應該不會在臉書上說「我現在好傷心,需要有人陪」,當然會打電話給知心朋友。(如果她真的在臉書上那麼寫,呃,那她真的很需要有人關心。)至於朋友換工作?我遇到她會問近況,她會跟我說,然後就有很多故事要講。當我們打開臉書就可以知道對方的生活細節,那見面時就少了很多話題。

公道來說,你們可能知道對方最近看了什麼電影,看了什麼書,對時事有什麼看法。這些都是臉書上知道的,聚會時也是不錯的開場白。如果妥善使用,臉書會加強你在現實生活中和其他人的互動。例如,你可以用臉書安排同學會,也可以認識你想認識的人。

不過,如果你有八百個臉書朋友,每天花很多時間遊覽這八百人的狀態,就是浪費時間了。你真的有時間關注八百個人的狀態?明智的做法是從 newsfeed 隱藏大部分人的狀態,只留下最關心的20個人。

除了朋友的更新,臉書上也有各種值得去看的文章和連結。有時,我喜愛的作者會在臉書上發表一些讓人有新看法的評論。一些朋友會分享值得關注的文章。而我身邊有很多人會在臉書上爭辯各種課題,讓大家看見更多不一樣的角度。所以我承認,不上臉書會錯過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但現代人生活忙碌,我們可以利用那個時間來讀書,或做其他重要的事情。如果你不小心,臉書上其實很多資訊都是快餐資訊,例如大馬政客說了什麼駭人聽聞的蠢話,對你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倒不如拿起一本真正的書,從宏觀角度讀懂這些新聞背後的原因和趨勢。要不然就專心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情。

而且,每個人關心的東西不一樣。某某明星去世其實不關我事,但臉書上大家都在哀悼,感覺上我也有義務瞭解一下他的人生說點什麼。更可怕的是,有時我們對某件事情本來有其他看法,或根本沒有看法。但因為大家人云亦云,我也有意無意地調整了一下立場,害怕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不討喜,甚至是錯的。問題是社會上有各種意見,我們卻只和想法差不多一樣的人交流。於是打開臉書都是小圈子裡的人在自爽,華人依然只看到華人的立場,馬來人只看到馬來人的。

這不是臉書的問題,事實上臉書讓我們可以和不同文化、立場的人交流。從前資訊封閉,人們社交圈子不大,視野也只有村子那麼大。但今天我們不敢踏出舒適圈,沒有把握前所未有的機會。結果臉書沒有改革社會,反而成了社會的鏡子。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你還是一樣要走出去,擺脫小圈子裡的主流輿論。如果要接觸不一樣的資訊,你也一樣應該走出去。

雖然臉書有那樣的問題,但它讓一整代人開始接觸政治和社會議題。我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還要知識豐富。而來自全球、擁有同樣立場的人們首次可以團結起來改善世界。少數群體有機會向大眾傳達信息。如果有一天人們不再用臉書,而開始只用WhatsApp或微信和朋友聯絡,那人們將回到更小的小圈子裡,不會再關心社會議題,不會聽見不一樣的聲音。這會是可悲的倒退,臉書就算不完美,都讓我們往多元社會邁進了不小的一步。但人性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