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難以改變立場?
因為物以類聚,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一定的政治偏好,都對某些事情有相當一致的看法。
如果我討厭國陣,我社交圈子自然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在臉書上看到別人分享的新聞自然都不利於國陣。如果某人是虔誠的穆斯林,支持伊斯蘭法,那她在臉書上看到的觀點多數會支持伊斯蘭法。
就算只是偶然看到別人分享的新聞標題,也會影響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觀感。
我很多朋友在臉書分享同情巴勒斯坦的內容。就算我只是用手指滑過,沒有點進去那些內容,也會不自覺地對以巴衝突產生一點立場。因為我本來就不關心以巴衝突,所以我看到了朋友分享的新聞標題,並不會特地多做功課。
目濡耳染下,我們在理解一個課題以前,就先對它有了一個難以改變的立場。
為什麼說是難以改變的立場?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一致性偏誤」(Consistency bias)。社會不喜歡立場行為上反反覆覆的人,覺得這種人沒主見或狡猾。我們喜歡前後一致的人,覺得他們有目標有原則。因此我們作出選擇或形成立場後,會面對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立場保持穩定。
特別是在今天,臉書是很多人分享看法的平台。我們在臉書上寫東西,很多朋友都會讀到。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已經屬於個人形象,所以我們會不顧一切去捍衛這些看法。 捍衛自己的立場很容易。心理學者海德特(Jonathan Haidt)就有寫道,人之所以進化出思辨能力,本來就不是為了尋求真相,而是為了說服別人,以組織聯盟。換句話說,人性不追求真相,思辨能力只是一種社交技巧。
為了在別人面前顯得更理直氣壯,我們會竭盡所能尋找新的資訊,來合理化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看法。
海德特寫道,當我們獲得與自己立場不一致的資訊,我們潛意識裡都會想:「我是不是一定要相信這個資訊?」除非真的被徹底說服,我們會傾向於否定那新的資訊,並保持原有立場。
相比下,當我們得到支持個人立場的資訊,潛意識裡都會問:「我可不可以相信這個立場?」就算那個資訊不可靠,我們也會覺得無風不起浪。有人這麼說一定有它的道理,說不定他們知道什麼內幕?於是,我們就更確信自己正確了。
一致性偏誤意味著,我們做每一件事情、講每一句話時,都會有意無意地保存一致的看法和作風。如果能讀懂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可以大致無誤地推斷他會怎樣處理一件事情。
我們都會把自己過去的經歷和立場總結起來,創造出一個關於「我是誰」的故事(life narrative)。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是負責任的人」,那他以後也會努力讓自己的言行「繼續」符合這個形象。
讓我舉個虛構例子。小麥是個勇於發表意見的學生。有一次學妹A對她說,「學姐我很欣賞你,因為你總是那麼不畏強權地講出真言」。小麥聽了後心想:「嗯,原來我是敢於說出真言的人,而且別人喜歡我這點」。
自此以後,她越來越相信講真言是一個美德,並不惜因此得罪很多人。她開始覺得,如果對一件事情不發表意見,那將違背她一貫的作風。
因為學妹的一句話,她最後決定成為記者。
在上面的例子裡,學妹A那句讚賞無心插柳地加強了小麥對自己的認知。當她嘗試讓自己的言行更符合「個人形象」,就可能會往那方向一直走下去。
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這樣的影響。可以是小時父母的讚賞,或是欣賞的藝人講了句話。有時是一件事情讓我們對某個話題有了公開的立場,以至於不知不覺地成為了那個立場的代言人。
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影響力:說服術的心理學分析》中提到多個關於一致性偏誤的實驗,其中一個讓我特別有印象。
實驗者告訴一群居民,如果他們節能並達到一個目標,就能以熱心公益的形象登上報紙。
一個月後,這些居民都達到了節能的目標。這時研究者發了一封信給這些居民,充滿歉意地說:不好意思,我們被迫取消在報紙登文章。謝謝你們配合。
再多一個月後,研究者得到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當初以為自己有機會上報紙的居民發現自己「受騙」後,沒有回到之前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他們甚至比收到信前還要熱心於節能。這些居民開始相信:我節能不是因為我想上報紙,而是因為我真的熱心於公益。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個人認知,藉此改變他的言行。
讓我舉個並非完全虛構的例子。美國總統大選期間,K在臉書上公開支持特朗普,因為特朗普承諾廢除奧巴馬醫改。結果特朗普當總統後,甚至無法說服自己的黨員廢除奧巴馬醫改,成為新一任「無能總統」。
K會改變先前的立場,承認特朗普沒有實現承諾嗎?
我覺得不會。他公開支持特朗普,就意味著很多討厭特朗普的朋友開始看不起他。至於跟他一樣支持特朗普的朋友,出於志同道合組成了新的同溫層。這時他如果說「我對特朗普有點失望」,那會讓他過去的立場成為一個笑柄。更可怕的是,那些支持特朗普的朋友也會開始嫌棄他。
於是他說服自己:特朗普按兵不動有策略上的道理。事實上,這凸顯了特朗普尊重體制,而且懂的一步一步來的道理。特朗普成為一個成熟的政客,這是好事啊!
他忘了自己當初支持特朗普的理由,比從前更加火力全開地為特朗普辯護。這也是其他特朗普支持者想聽的東西,於是大家又高興了起來。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每個人都拒絕改變立場,只在乎自己在同溫層裡的形象,我們再多爭論都是無濟於事。只要人性不改,「真理越辯越明」不過是一個天真的想法。
我覺得,真正有意義的對話不是理直氣壯的辯論,更不是互相嘲笑和謾罵。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而且還會在過程中越來越頑固,以至於聽不進其他合理的意見。我相信謙虛並互相尊重地溝通才有機會說服別人。同樣重要的是,這樣才有機會讓別人說服自己,才可能懂得一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