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another rakyat

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不丹國王2005年宣佈自願退位,轉型實施民主,此後,不丹更開始強調「國民幸福指數」的概念,勾起人們對這個神秘國家的各種想像。物質生活富庶、精神層面貧乏的都市人紛紛耳目一新、心神嚮往,把不丹譽為難得的香格里拉,恨不得立刻搭飛機前往。

不久前,不丹展開了第二次大選,反對黨得以變天,媒體大肆報導不丹人「要找回幸福」。分析家拉姆桑在《不丹人》日報中指出,選民對現任首相廷里感到非常不滿,因為他似乎更熱衷向海外推廣「國民幸福指數」,忽略了國內問題。

與世隔絕、似乎不受資本主義影響的不丹人似乎很自給自足。然而,不丹其實很依賴印度。不丹人主要務農,國家只有40%勞動人口,非常依賴鄰國印度的援助、電源供應和投資,道路建設等幾乎完全由印度外勞完成。這些年來越來越多不丹年輕人放棄務農,又找不到理想工作機會。官方指去年失業率達7.3%。

至於最近的政治變天,主因是印度近來決定削減燃料供應的津貼,進而加劇不丹國內的經濟負擔,主打經濟改革牌的反對黨日漸獲得民眾的支持。分析家說,親華的延布試圖向北京靠攏,惹惱了印度。印度因此決心讓不丹政府清楚知道,它是靠誰吃飯的。

不丹不只依賴國際社會,其人權問題也影響了尼泊爾等鄰國。1990年,不丹把數以萬計洛昌人趕出國。即使如今不丹已是民主國家,當初被強迫遵守不丹傳統文化和宗教、最終被暴力剝奪公民身份的尼泊爾裔依然無家可歸。

沒有世外桃源,我們都是世界的一分子。正如一些政府試圖以強硬發展遮掩對國民利益的漠視,對「幸福指數」過多想像讓人們忽略了不丹經濟過於依賴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其對人權的侵犯等課題。不丹固然讓我們對發展的意義作出了有益的思考,而現代人也大可去探討自己不幸福的理由,但「幸福」的背後是無數非常現實、不可避免的因素,也印證了每條路都有各自的問題須考量。

早前與友人因為一篇「六四」的帖子,在面子書上同留學台灣的中國網民爭論普世價值的必要,對方認為中國需要一黨制,也需要一個對國家內外都強硬的政府。對方緊接著說了一些偏激、帶國家主義色彩的話(後來他自己也意識到不妥),雖然並不代表大部份中國人的觀點,但那樣的觀點即使是來自一小部份民眾還是危險的。

這些要不得的思想又如何在中國一部份人眼中顯得合理呢? 中國「大國崛起」是一個事實,如今民族自尊心前所未有地高漲,每個中國人都大聲地捍衛著「屬於」中國的每一寸領土,反駁所有刻意扭曲「大國崛起」的聲音。普世價值在政府的渲染下成了「西方」試圖顛覆中國國內安穩,本土維權分子成了受西方價值觀操縱的傀儡。

襯托這種觀念的是近乎偏執的「小國心態」,過於在意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如奧巴馬夫人米歇爾不出席「習奧會」,中新社網站上就有評論指她不願見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以傲慢掩飾個人的自卑」。

而中國政府也很好地利用了這種日益澎湃的情緒,強調中國民眾希望靠強權政府保障大國安穩、維持統一。政府讓人民覺得,失去了「大國」地位,就在國際社會抬不起頭。

大國主義數千年來根植於中國人思維中,與其談論是否應該根除之,不如意識到它的正反面。

「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政府固然不能輕易就作出改變,但以「民族」及「文化」為由去反對普世價值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作法,而以大國崛起為由捍衛對人權的任意踐踏更是不可接受。

其實,中國崛起當下,中國人以平常心去面對就行了,他們還必須克服國內的各種問題,隨著崛起,中國社會都將會出現各種摩擦。與其爭著實現大國夢,不惜為此作出種種妥協、犧牲,不如先讓每個人都活得有尊嚴,並過上好日子。

法國電視台2000年報導了一段12歲巴勒斯坦男童被以軍射死在父親懷裡的錄像,在全球掀起了怒火,間接引發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13年後,以色列認為該報導有損國家形象,特地整理出整整36頁厚的報導,指「無證據顯示」是以軍殺害了男童,要求電視台作出「修正」。

然而這個舉動究竟有甚麼意義呢?以巴衝突中死傷無數,以軍殘暴對待巴勒斯坦平民是公認的事實。如果影片中的男孩不是以軍射死的,或者男孩根本沒死去或不存在,難道以色列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洗去數千名無辜民眾在戰爭中痛苦死去的血跡斑斑嗎?

以色列指當年的不實報導「造成了破壞」,導致伊斯蘭武裝分子多年來對抗以色列。是的,一段簡單的影像可以讓有心人賦予太多意義,或許成為了鼓舞某些群眾起義的一個象徵。然而,民眾並不是僅僅因為一個男孩的死去而起義。他們有的是趁機煽風點火謀取目的,但對不少甘願不顧生命走上戰場的人來說,那只是打破沈默的最後一根稻草。

例如,天安門前與坦克對峙的孤獨身影、越戰戰火中哭著逃亡的小女孩、911事件中從世貿大廈跳下並被照片凍結下來的一個人。當中一些人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出現那一瞬間的經過結果或許跟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但人們是先有了怒火,才創造出「烈士」及象徵物。

一個人的死有時確實會成為一個民族憤怒的理由,讓外人覺得不實在。然而被圖像濃縮的那一瞬間,往往象徵了一個民族所面對的諸多不公。那或許是一個飽受不公對待的民族,或許是每一天都有無數人同樣地死於沙場,或許是執政者沒有照顧到一個人(每一個人)身為公民的基本權益,也或許象徵了一個國民存在於國際社會上的尊嚴。

因此,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世界的怒火不會隨著一則修正了的「負面報導」消退。

Enter your email to subscribe to updates.